如何拍攝適合鑑定禾本科植物的照片

禾本科植物的辨識相對令人卻步,主因在於可識別的特徵集中在微小的小穗上,各器官形態也相當多變。通常需要具備一定檢視器材,或熟悉專有名詞與一定經驗的觀察者才有辦法配合文獻進行辨識。由於部分關鍵特徵需要拆解小穗才能觀察到,故禾本科植物相對難以照片進行辨識鑑定。大部分上傳至iNaturalist難以鑑定到種的資料,通常就是沒有紀錄到關鍵特徵資訊。

若要讓禾本科植物的紀錄更為完整,可以依循以下的建議進行。

1.盡可能尋找有開花的植株紀錄。
禾本科的花序以及小穗形態多樣,通常只要有記錄到花序外觀,基本上已經可以辨識到屬層級,配合周邊生態資訊大約有超過一半的種類可以鑑定至種層級。所以無論是花芽或是已經花謝的枯枝,都可以提供相對充裕的資訊。若是在非開花季節的觀察紀錄,則更須留意後列第2與第3步。

2.不同尺度或器官的照片盡可能紀錄到。
除了花序或小穗,其實其他營養器官或是植株大小也可以提供很多比較資訊。同一份紀錄建議依序紀錄到以下三者:全株與生態環境、葉鞘與葉身、花序與小穗。前述器官能夠充分紀錄表面毛被物為佳。另外,由於禾本科經常與其他物種雜生,要留意照片必須凸顯主角,留意不要誤將其他物種視為同一植株紀錄。

3.比例尺相當重要。
在野外活動時,手機或輕便的相機仍是主要的紀錄工具,部分細微的特徵其實很難紀錄的清楚。植物的個器官的尺寸則是最容易客觀被紀錄的,尺寸的數值也很常作為禾本科檢索表使用的特徵,偏偏大部分的影像資料缺乏可比較的量尺,在景深壓縮的狀態下其實很難判斷尺寸。可提供長度數據的工具其實可以省去很多困擾,就算是出野外忘了帶尺,硬幣或筆其實也是很好的比例尺工具。

4.清晰的小穗照片是相當有效的資訊。
如前面提到,禾本科植物可識別的特徵集中在小穗上。小穗是禾本科花序最小重複的單位,也是個體間相對穩定不太有太多變化的器官。有清晰的小穗照片大概就可以提供很多種的資訊。但是手機相機的自動對焦其實不太擅長捕捉近距離細碎的花序,這時可以利用前述的比例尺物件協助對焦,就可以在同一張影像提供許多資訊。另外,禾本科小穗常常有腹背面的形態差異,要盡可能拍攝到多角度的小穗影像。

5.熟習不同分類群的關鍵特徵。
這一步就需要一定程度得熟習禾本科植物才能做到了。就算經驗豐富的觀察家,有時也會疏忽於紀錄小穗以外的其他有利鑑定得特徵。以下舉幾個例子:葉鞘與葉身得關節處是很值得觀察得地方,這邊也是觀察葉舌的位置,這個部位可以同時記錄到很多特徵,尤其是在早熟禾亞科中,葉舌的形態有時可作為鑑定得特徵,葉鞘是否癒合也可以確認是不是雀麥屬的物種;莖節處得毛被物以及根莖、走莖有時相當重要,也是很容易被忽略得地方。馬唐屬則非常需要分別觀察小穗的腹背兩面,攝影時很容易忽略要翻個面,花序軸得形態在這屬也是相當重要得。畫眉草屬得腺體分佈相當複雜多樣,很容易就會疏漏掉。

以上種種當然難以一一記在腦海中,觀察間盡可能佐以文字描述註記來輔助。當然採集標本其實也是不錯得選擇,禾本科花序相當容易乾燥好保存為其優點。

最後,當有一定的生物觀察紀錄經驗之後,你會發現:
其實上述重點對任何一種植物都適用。(笑)

Posted on October 21, 2020 07:07 PM by liao_hsien_chun liao_hsien_chun

Comments

謝謝你的分享~!

Posted by emanon over 2 years ago

谢谢分享,我马唐拍了几百张了,就是没有什拍么易于鉴定的细节

Posted by pandahead_kaimenah almost 2 years ago

Add a Comment

Sign In or Sign Up to add comments